打破地方保護和壁壘
陳清泰認為,我國的電動車產業要打破地方保護和壁壘,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。
地方保護主義盛行。我國電動車的一些試點城市,地方保護、市場壁壘由來已久,越臨近產業化越發明顯。比如有些城市設定電動車地方準入目錄,有的要求在本市銷售必須在本市有廠,還有強制使用本地生產的電池等。城市間相互模仿,保護當地的利益,導致原本很小的市場規模嚴重受限。電動車、電池、充電樁、規模經營都屬于規模效益行業,通過市場競爭才能使優秀者脫穎而出,才有利于產業的發展。
地方保護的市場格局會造成有競爭力的企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,而弱勢企業依賴政府的保護失去了在競爭中提高的機會,而最終導致兩敗俱傷,這種自殘的政策無法培育我國電動車產業競爭力,必將延緩產業化的進程。
陳清泰指出,應當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明令禁止各類市場保護的規定,通過并購提高市場集中度,為電動車發展建立有序競爭的產業生態。
建立長期穩定的預期
政府政策組合要建立長期穩定的預期。
由于汽車產業鏈長,其動力技術的重大變革,不僅需要汽車業自身的重大調整,而且涉及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。生產結構的調整、基礎設施的建設、交通模式變革、智能交通、智慧交通等等,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,諸多產業、行業及企業的創新和投資,需要經歷漫長的周期。因此,陳清泰表示,電動車上升為國家戰略,政府必須給全社會建立長期穩定的預期,使電動車納入相關產業和企業發展戰略。
從2010年開始至今,已到五年,原來三年期、五年期的政策不再適應市場環境,不足以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,會有一批新的政策法規產生。政策銜接期會產生較大市場波動,近幾年電動車又起又落足以證明,以財政補貼的電動車到底能走多久?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市場,這些不確定性導致一部分企業舉棋不定,隨時準備退出。
美國加州出臺的零排放汽車法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。政府公布未來五年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年度新增汽車中零排放汽車比例,廠家銷售的汽車總量中的比例如果達不到,就必須從其它公司購買或者接受政府罰款。該政策思路有以下五點值得借鑒:
一是高排放、零排放或少排放之間交叉補貼,與碳交易原則相一致,比財政補貼更具合理性。
二是可減輕財政壓力,消除政府資金補富人的質疑。
三要釋放政府長期致力于汽車電動化的信號,給市場及基礎設施建設以穩定的預期。
四是具有激勵和倒逼作用,促進廠商和政府合作。
五是隨著目標的實現,政府可平穩退坡。
政策要與市場相結合
最后,陳清泰指出,電動車產業化必須依托市場的力量完成。在過渡期,政府補貼是基于對電動車外部性和產業環境的審慎研判,隨著政府補貼的退坡,電動車產業必須要依托市場自行發展,政府的政策組合須具備以下三點:
第一、必須產生長期的預期,引導相關產業和企業的長期戰略。
第二、推進政策應該借力市場,發掘并釋放市場潛力。
第三、政府政策應當具有激勵和倒逼雙向作用,不扭曲市場,不削弱競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