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耕薄膜
在完成了金安橋這個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后,李河君開始思考漢能的下一個方向。
事實上,在一開始,李河君并不看好光伏。在2006年時,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大約是每度電3元錢。在他看來,光伏發電的成本如此之高,不可能具有競爭力。此外,根據當時的一些預測,光伏度電成本從3元降到1元,大約需要30年;而從1元降到0.5元,則需要50年。
但之后的現實情況讓李河君改變了看法。從2006年到2009年,僅3年時間,光伏度電成本便由3元降到了1元。
在正式進入光伏領域之前,李河君還嘗試著進入風能領域。截至目前,漢能手中還擁有風電總裝機131兆瓦。但風電行業不僅需要爭奪風力資源好的基地,還面臨著棄風限電的挑戰,隨時都有可能虧損。
最終,李河君決定把精力放在了光伏上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李河君并沒有進入技術、市場都更加成熟的晶硅技術,而是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、資金需求更大的薄膜技術。
2009年,被認為是漢能的轉型升級之年。當年,李河君拋出了一個龐大的發展計劃,即用兩年時間上馬2吉瓦薄膜產能,做到全球第一。當時,全球唯一在光伏薄膜領域有所斬獲的是美國第一太陽能(First Solar),其產能剛剛達到1吉瓦,并且已經發展了10年。
此后,李河君但凡在公開場合,必定會大力推廣薄膜技術。李河君的高調,也為他迎來了不少的爭議。不過,李河君并沒有在乎這些質疑。漢能在隨后的兩年里,成功布局了9大光伏制造基地,每個基地的起始設計產能都在250兆瓦以上。
除了建造基地外,李河君還努力完善從上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產線裝備,到中游電池、組件生產,再到下游光伏產品應用的產業鏈。
2011年,李河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,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(HK 00566)的實際控制人,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。今年10月,公司正式更名為“漢能薄膜發電”,對此漢能解釋稱,“漢能薄膜發電”能更好反映公司專注的薄膜技術,全面體現公司目前及未來的業務發展。截至2014年12月,漢能薄膜發電市值突破千億港元,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業。
在過去的一年中,漢能已先后與宜家、特斯拉、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世錦賽、阿斯頓馬丁、美麗家園等不同領域的企業跨界合作,將柔性薄膜發電技術應用于汽車、帳篷、背包、手機,甚至是衣服上,讓薄膜產品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。
在完善產業鏈的同時,李河君還通過不斷的并購,強化漢能的技術積累。在最近的兩年里,漢能先后并購了四家國外公司,分別是德國的索利博爾公司(Solibro)、美國的米爾所勒公司(MiaSolé)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(Global Solar Energy),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薄膜領域最為熱門的銅銦鎵硒技術(CIGS),此外還有專注于高效砷化鎵(GaAs)柔性薄膜發電技術的美國阿爾塔設備公司(Alta Devices)。
下一步,李河君的目標是建立吉瓦級產能的銅銦鎵硒國產化產線,而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打造兩個世界500強企業。對于這個目標,李河君和他的漢能則一直在薄膜光伏領域深耕。
問答
經濟觀察報:2014年中國經濟主要發生了哪些變化?你是怎么看待這些改變的?
李河君:2014年中國經濟呈現出“新常態”的顯著特點,這也將成為未來五至十年,甚至是更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。
面對資源日益短缺,環境壓力不斷增大,中國經濟必須告別粗放型的增長模式,從經濟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所以創新戰略將是確保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。
經濟觀察報:對于在這樣的一個經濟變革期,你在企業轉型上做了哪些思考?跟過去相比,漢能在戰略上會有什么變化?
李河君: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止是外在的概念,更應該是內涵和觀念上的轉型升級。轉型升級對民營企業而言是巨大的挑戰,這個過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,死亡概率是5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