氫儲能技術破解輸電難題
據了解,德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,也曾經遇到了發電、用電中心脫節的難題——德國風電廠主要集中在北部,而用電中心集中在南部。為了緩解這一矛盾,德國最終將電力轉變為氫氣,然后再進入到能源環節,以氫儲能的方式來替代直接輸電。
張存滿教授認為,氫儲能技術在實際應用中,制取、存儲、運輸、終端使用等環節都必不可少。不論使用哪種可再生能源發電,從技術上講都會優先選擇直接并網。但是,技術上一旦出現難以輸送的情況,還是希望能將多余電力存儲起來。與傳統的電池儲能不同,氫儲能通過電解水制氫的方式,將能源以氣態燃料的方式存儲起來,可以用在化工、氫電池汽車、加氣站等更多的場合。使用這種方式,一方面有利于就地應用,另一方面,借助天然氣管網技術也可以實現遠距離運輸。
張成滿教授坦言,目前氫儲能系統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制約因素。
首先,寬功率波動適應性的高效電解制氫技術還有待發展。無論是制氫效率、安全性,還是整個系統的集成技術,目前都還需要進一步調整;第二,作為一個產業,氫儲能目前還需要實現低成本、大型化;第三,需要提高氫儲能系統與風電場的適配性及集成技術;第四,協調氫儲能系統與電網的綜合調峰控制;第五,需要進一步發展大規模、低成本的氫氣輸運技術;第六,氫儲能應用終端推廣技術;第七,需要綜合考慮整個制氫技術的成本與應用經濟學的協調性。
氫儲能發展現狀及可行性分析
目前,氫儲能已被多個國家和地區列為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在歐洲,現在已由德國牽頭將氫能列入歐盟能源體系,尤其是在2013年后,德國已經開發運行了十多個氫儲能示范項目;美國近年來在大力推動發展燃料電池;日本更是氫能源開發利用的擁躉,并為此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金;韓國從2000年開始,也在這一領域開始發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和德國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已經進入了商業化階段。本田、豐田、寶馬等企業已經推出了多款燃料電池汽車,未來發展形勢也很好。
從國內情況看,我國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基礎較好,包括零部件控制、集成等方面的相關產業鏈也在逐步形成。張存滿教授表示,氫儲能技術壁壘較高,我國目前還需要解決核心技術難題,才能加速發展。
此外,張存滿教授認為,在氫儲能項目中最為敏感的就是電價因素。由于我國現行的電價相對較低,而氫氣價格則相對較高。即便是使用電解水制氫的方式,也具備一定的盈利空間。此外,我國對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發電還有一定的補貼,因此現階段發展氫儲能的經濟效益比較可觀,具備一定的經濟性。
(電池中國網獨家稿件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)